首页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教育信息化 教育科研服务指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信息交流 > 文章正文
广东省教育厅肖国安厅长:在2016年全省市州教育局长暑期研讨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厅党组研究,报请省政府同意,今明两天举办市州教育局长暑期研讨班,目的是利用各位局长工作相对宽松一点的暑假期间,共同研讨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与年初工作会议不一样,主要是研讨问题。这样的研讨班目前还是首次举办,希望今后形成惯例,每年举办一期,每次都研究一个主题。

今年的研讨主题是:“立德树人、提升质量”。这次研讨班内容十分丰富,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既有主管省长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基教一司、二司两位司长的专题辅导报告,也有省编办、省人社厅、团省委等省直部门领导的专题报告,还安排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大会交流和分组讨论。希望大家在远离闹市的毛主席家乡,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加强交流,有获而归。

借此机会,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代表厅党组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立德”是指培育德行,强调的是做人的根本;“树人”是指培养人才,强调人对社会的贡献,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而立德又会促进树人,立德树人合起来,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对人的发展需要的关注,导致人们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对待教育,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错误地把人作为知识容器和“人力”工具来培养,强化了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知识技能教育,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盛行。因此,要从根本上铲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回归教育的本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旗帜鲜明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追求。当然,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下,仍然要紧密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保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基础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知识、能力和体质基础,这是办好基础教育的逻辑出发点。一方面,要注重打基础。基础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专门从事社会劳动。因此,基础教育的定位不是直接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或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开设课程、开展教学,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基础知识传授、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行为规范养成和基本素质提升之上,扭转教学内容“难、繁、偏”的倾向,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突出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伴终身、永无止境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核心素养,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各种才能,释放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时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终身受益。正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所说,基础教育“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因此,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升学考试,扼杀了孩子未来的幸福。

第三,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认知教育。我认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认知教育、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三个阶段。认知教育,对应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人生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职业教育,对应中职、高职、本科以及硕士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教育,主要对应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提升创新能力。认知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是基础教育的DNA。这个阶段的教育,重在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当然,各个教育阶段是有机联系的,要注重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贯通,认知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职业教育因素;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也要有通识教育,即更高层次的认知教育。

第四,基础教育应该突出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教育的第一个特性是基础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基础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这一点我在前面已做了阐释;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它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基础教育的水准不高,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基础不牢。第二个特性是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它是全社会每个成员都需要的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青少年儿童,突出表现为鲜明的义务性和普及性,这是其他阶段的教育所不具备的。第三个特性是全面性,这是相对于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专业性而言的。作为一种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必然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基础部分,必然要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基本要求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必然要向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和指导。认识了基础教育的三大特性,要求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特定的社会阶层或部分学生;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知识灌输,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这一点来看,一些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些地方唯升学率甚至只看考上北大清华学生人数的做法,都是有悖于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

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科学内涵

首先要正确理解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素质和能力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素质高于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和飞跃。

当今社会,知识迅速更替,社会分工也日益精细,学校无法预知每个学生将来干什么,也就不可能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因此,学校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第一,坚持立志为魂,切实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理想信念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政治素质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基础教育是人成长成才的奠基时期,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形成良好政治素质,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解决好“为了谁而学”、“学成什么人”这两大根本问题,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内在的精神动力。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剖析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社会上的消极负面因素,增强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坚持立德为先,切实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促进青少年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宏大主题,开展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个人成长进步同祖国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习动力和热情;深入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广泛普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坚持立学为本,切实提高学生学科素质。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学校教育的出现,是知识传播专门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人类知识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它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或者师徒式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功效。今天,我们强调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知识传授是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去谈论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发展,无异于绘制空中楼阁。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知识传授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质量始终是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知识传授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知识传授变成了片面化、呆板化的知识灌输,这正是我们所要批判的。我们要回归知识传授的本位,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标,按照国家规定开好必修课,结合学校实际开设选修课,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成长、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推广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第四,坚持立新为要,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也是人成长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高度。从基础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是营造激励和启发孩子大胆创新的求知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防止扼杀孩子的创新天分。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敢于提问,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势,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不怕失败、勇于尝试,使之养成多角度、多路径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要深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立身为基,切实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却不容乐观,眼睛近视、身体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网瘾、厌学、抑郁、焦虑、暴躁等心理问题也逐步显现,学生自杀、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还偶有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反思。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毛主席早在一百年前就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深刻指出了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体育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还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原理和健康知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实保证课时,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对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排除心理干扰。

三、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必须把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根本遵循,一以贯之的落实到工作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实现的,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三者缺一不可。抓好立德树人工作,就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例如,学生德育问题,这与家风、社会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校接受了崇高的道德教育,但回到家庭或接触社会后发现,现实生活与老师教导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德育效果就会大大减损。现实状况是,人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但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重视不够,家庭教育薄弱、社会教育缺位的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就教育系统而言,除了要办好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之外,也要密切家校联系,支持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还要加强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表面上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接受知识的对象。但从认识过程的本质来看,学生对前人已经认识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纳,变为自身的认识,这是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谁也无法代替,这就需要他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用外力强制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当然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在教育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达到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不教”的效果。要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尽管我们不能保证把所有学生“这碗水百分之百端平”,但至少要改变传统的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尽可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采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存在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身体残疾的学生,不仅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第四,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我们常说,要尊重教育规律,对基础教育而言,首先必须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基础教育跨度大,学生身心发展所处阶段多。我们要把握好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学龄前儿童是认知启蒙阶段,学前教育要保教结合,重视保育,寓教于乐,不搞小教化;小学阶段处于学前和初中之间,要重视培养基本的行为习惯,解决认知的基本问题;初中阶段处于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发展阶段,对基础知识有初步掌握,对一般事物有一定认知,青春期、叛逆期也大多在这个阶段出现,要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认识和对待自身的成长变化;高中学生身心趋于成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动性和拓展性。实践当中,我们既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既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施教,也要做好前后学段的衔接。其次,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矛盾运动过程,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认知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案和步骤,即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动之以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炼之以意,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导之以行;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五,切实纠正错误办学行为。重点纠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设立或者变相设立重点班的问题。有些学校把尖子生和优秀教师集中到几个班,并给予特殊照顾,损害了教育公平,也挫伤了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以考试成绩代替教育质量的问题。有些地方和学校把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是不按规定开课的问题。有的学校不开或少开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或者即使开了课,也往往流于形式。四是掐“尖子生”的问题。有的学校通过违规组织考试,搞所谓的“空降班”、“蹲坑班”等形式,争抢优质生源,导致学校之间乃至区域之间陷入无序的招生竞争。五是教辅材料散滥的问题。少数地方在《教辅目录》范围外 “搭车征订”,或者允许个体书商直接到校推销,或者 “暗示”学生到指定地方购买教辅。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违背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扰乱了教育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各地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自查自纠,切实整改到位。

四、着力解决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重点问题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要求,是解决“有学上”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上好学”问题的根本措施。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主要抓手,统筹实施“全面改薄”等工程,先后投入几百亿元资金,建成了上万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均衡的矛盾。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全省还只有28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在全国排位相对靠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任重道远。下一步,要探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继续抓好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工作,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建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交流轮岗,着力解决乡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积极探索推进联盟化、集团化办学和中心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二,持之以恒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与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也是推进教育共享发展的核心要义。前面我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努力确保入学机会公平。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促进高考招生更加公平公正。稳步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和地方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让更多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有机会上重点大学。全面落实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逐步深化中小学“阳光招生”,切实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行为,全面取消示范性普通高中“择校生”政策。二要有效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积极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等试点工作,努力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三要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提高资助标准,扩大受助学生覆盖面,实施精准资助,有效保障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今年,要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

第三,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去年4月,家毫省长到省教育厅调研时就明确指示,教育投入要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筹措教育经费的难度增大,争取财政投入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一要调整筹措经费思路。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政府预算体制和财政投入方式有了重大改革,今后,重点支持安排一般不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不再先确定支出总额、切块分配再安排具体项目,而是在优先保障的基础上,按照“以事定钱、钱随事走”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安排预算。我们要主动顺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方向,研究吃透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新精神,调整工作思路,变过去的找“钱”为找“事”,变过去找领导“讨钱”为向领导汇报教育工作的大事、要事,并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共同筹划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千方百计筹措各项教育经费。二要保障教育支出重点。主动适应和服务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把“保基本”、“补短板”与“提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将资金安排优先用于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三要依法加强资金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纪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要加强重点项目监管,加大对薄改项目、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套取、挪用、截留资金等现象。

第四,聚精会神抓好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我们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拓展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来源渠道,继续扩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实施“特岗”计划,并完善落实有关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安心从教。要建立完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职前职后相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入组织实施“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绩效工资政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近期,省里将组织对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二要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领头人,也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特别要认真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方式,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制度,全面提升中小学党建工作水平。三要持续深化教育系统作风建设。驰而不息反对“四风”问题,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的行为,坚决惩治“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推动党风政风行风继续好转。

第五,重拳出击解决热点问题。教育热点问题反映民意,体现教情,必须及时回应、有效处理,以此维护教育良好形象,凝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要重点解决好三大热点问题。

一是大班额的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省小学大班额比例为26.79%,其中城区大班额比例为43.5%;初中大班额比例为41.93%,其中城区大班额比例为48.15%,以上指标相比上年均变动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大班额问题目前仍未得到缓解。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关键是加快建设城镇学校,确保有足够学位供给。要认真贯彻《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纳入城镇整体规划、严格实施。同时,要切实办好乡村教育,增加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把必要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办好,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以此化解“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

二是择校热的问题。择校热的实质是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这一点我在前面已讲到了,但实施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在着力推进治本的同时,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严格规定就近入学范围和条件,确保入学机会平等,防止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特殊群体挤占。同时,还要主动发声,加强舆论宣传,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引导家长、学生和社会理性对待,合力确定预期。

三是补课风的问题。目前,中小学生补课仍然乱象丛生,有校外培训机构组织有偿补课,以家长委员会名义成建制补课,也有家教教养或到学生家中有偿辅导等。补课行为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措施是严厉的。早在2009年,我省就推出了“史上最严禁补令”。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但是,补课之风仍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传导给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竞争性,有家长和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也有赢利性培训机构在推波助澜。治理补课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既要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也要规范管理社会培训机构,更要按照教育部的“六个禁止”,从严约束中小学校和教师,严厉打击违规补课行为。

四是校园欺凌问题。校园欺凌现象是学校教育的毒瘤,影响恶劣,令人痛心。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留守家庭和单亲离异家庭,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偏执、易怒,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二是学校安全、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到位,学生的生命敬畏意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自护自救能力不强。三是社会教育明显缺位,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今年5月,我们启动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行动,主要是通过开展“抵制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工作机制、严肃查处校园欺凌案件,坚决遏制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多发的势头。目前,专项整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还将持续到今年12月底。下一步,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着力构建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防范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

同志们,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是一项为千万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奠基的伟大工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省基础教育战线要统一思想认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藏教育网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49号  邮政编码:850000

西藏教育网站版权 免责声明
技术支持电话:0891-659985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序号:藏ICP备07000004号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大东路15号
邮编:850000     秘书科电话:0891-6599853